編者按 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有一部分是含碳氫的有機物質,將其視為一種潛在資源,而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污染廢棄物,是一種生態和諧的新理念。實現對有機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我省,就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站在了環保產業的風口,積極探索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理新技術,在服務社會滿足需求的同時,也為自身發展帶來機遇。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畜禽糞便、欄圈鋪墊物、沼渣、農作物秸稈藤蔓、屠宰廠動物內含物、水產廢棄物、市政污泥、食品或糖酒或制革廠廢料……這些含有大量有機化合物的固體廢物(以下簡稱“有機固廢”)數量迅速增加。一方面,它們因為有機質含量高,氣味難聞,若處置不當,將導致土地、水體、空氣污染和傳播疾病等問題;另一方面,它們蘊含著大量生物質能,若能有效利用,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廈門市江平生物基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平生物”),作為專注有機固廢資源化處理的團隊,致力于通過生物技術,將有機固廢轉化為有用的資源和生物環保產品,在治理污染、助力相關企業“零排放”的同時,為各地土壤改良、現代農業等提供訂制化的整體解決方案。 中德合作,廢棄物變有機肥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福清市漁溪鎮的江平生物分公司,這里是江平生物運用“功能膜生物發酵技術”進行有機固廢處理的第一個工廠。讓記者驚訝的是,這個年產1萬多噸有機肥、10萬立方米基質的工廠,只有兩名工人,大多數工序都依靠智能化系統設備自動完成。 “附近兩個生豬養殖場的糞便、墊料等直接運到廠里,經2個月左右便可全部處理完成,成為有機肥或生物基質。”工廠負責人章仙女說。 江平生物成立于2003年。最初,其主營業務為園藝基質貿易。后來他們發現,園林廢棄物、秸稈等有機物都可以成為基質的原料,但由于發酵難題,很少有人使用。 “在傳統農業里,農民往往在田間地頭進行堆肥作為,但那只能算小規模生產。”江平生物副總裁吳凱告訴記者,大規模堆肥有兩個難點:一是發酵過程產生臭味,影響環境;二是大規模的堆肥中間和底部接近厭氧環境,如果要進行好氧發酵,會有不均勻的情況出現。 為了破解難題,江平生物找到了德國UTV環保科技公司。 “他們擁有國際領先的無臭好氧堆肥處理技術,有40多年、20多個國家的堆肥處理經驗,第一代創始人被稱為‘堆肥教父’。”吳凱說,尋求技術合作時,德方也很感興趣,因為在歐洲,堆肥原料單一,多為食用菌的廢料,而中國有非常多的原料和應用場景,對技術也有不同要求。 于是,雙方開始了合作。第一個工廠就落戶在福清漁溪。 在漁溪工廠,記者看到,有機固廢首先被送到進料間,進入儲泥罐后和返混料、摻配料、微生物菌劑等按比例混合,然后進入關鍵的進槽建堆環節。 發酵車間有8條發酵槽,每槽容積約1000立方米。混合好的物料堆在槽中,被一層黃色的生物膜覆蓋。站在膜旁,能感覺到微微的高溫,但沒有任何令人不適的氣味。 “這是國際技術領先的‘戈爾(GORE)膜’,可保溫蓄熱、防水、防臭氣逸散,只有水蒸氣可以散出。”章仙女介紹,每條槽造價約200萬元。料堆中插著兩根傳感器,實時監測氧氣和溫度指數。槽下有兩條曝氣管,用于進風、收集滲濾液。智能系統將自動監測數據傳到電腦,形成報表,當氧氣、溫度不符合要求時,曝氣管自動增減風量。 在發酵槽中,有機固廢要經過兩個階段的發酵。第一階段,迅速升溫到75~80攝氏度,進行殺菌、無害化處理,需4周時間;第二階段用兩周時間,降溫到40~50攝氏度,讓各物質更加穩定。此后就進入出槽、篩分、后加工等工序。再經過兩周時間的陳化,就可以檢測指標,完成有機肥產品的生產全過程。 發酵中的滲濾液被收集起來,進入下一波物料中混合再干化。經多次循環,到最后,有機固廢的剩余物接近于零。 “所有的產品指標都要傳到廈門的研發中心進行檢測,EC(鹽分)、pH值、有機質含量、蟲卵、重金屬等各項指標都合格后,才能出廠。”章仙女說。 吳凱介紹,處理過程的關鍵是發酵時快速升溫、保溫,不產生污水臭氣,其核心技術是物料的組合、配比,這是江平生物在合作、研發中積累的成果。物料中添加的高濃縮細菌與真菌混合物,也是由江平生物的孫公司研發、篩選、馴化、培養并改良的,以適應不同的原料與環境。 這樣生產出的有機肥,可以進一步加工成微生物有機肥、生物基質、土壤改良基質等,用于大田種植、設施育苗與種植、荒貧地土壤改良等不同場景。 據悉,中德合作研發的“污泥功能膜發酵處理技術與應用”科研項目,被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確認為科學技術成果。江平生物獲得了35項專利,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訂制處理,養殖企業“零排放” 8日,在南平市光澤縣中坊村,江平生物南平公司正式生產剛滿兩個月,又迎來一批漳州的客戶訂購有機肥。在這里,我國排名第一的白羽肉雞生產企業福建圣農集團,有多個食品廠、宰殺廠的下腳料等污泥被資源化處理成為生物基質、有機肥。 “2018年,圣農主動前來對接,每天有100多噸污泥需要處置,希望我們來光澤建廠。”工廠負責人呂啟方介紹,這里的有機固廢有其獨特性:蛋白質含量高,幾乎沒有重金屬殘留;但食品廠的廢料油脂、淀粉含量大,宰殺廠的廢料氣味很大,且往往是“油包水”,脫水難,處理時需要特別的物料配比與流程。 經過設計和工藝的改進、調整,10條發酵槽、每條處理能力約500噸的工廠在今年初進入試生產。目前,每天處理量為70多噸,后期產能將繼續擴大。“在試生產的幾個月中,已有許多老客戶前來訂購,產品供不應求。”呂啟方說,根據閩北土壤偏堿性的特質,他們把有機肥的pH值定在6.5以下,適應本地客戶的需求。附近還有許多竹蓀、平菇等食用菌種植戶,需要潔凈的培養基,工廠為他們調整、提供合適的基質。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后端處理成為禽畜養殖、皮革制品等許多企業的迫切需求,這也是大環境的要求。我們根據有機固廢的不同成分、客戶的不同需求,可以訂制處理工藝,并為有機肥用戶‘測土配方’,調整成分。”吳凱說,基于處理半徑考慮,他們選擇到有機固廢原料附近建廠,目前在西藏、南平、漳州和福清已建了4個分公司。近期還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找上門來,尋求后端處理解決方案。 據介紹,位于漳州市漳浦縣的赤湖鎮皮革工業園,有機固廢處理廠已經進入設計階段,設計年處理能力10.8萬噸,一期建設15套膜發酵設備;在陜西、寧夏、重慶等地,大規模的豬、牛羊現代化養殖場,也前來尋求合作,希望有機固廢處理廠與養殖場地協同規劃,設計“零排放”的整體解決方案。 示范服務,助現代農業發展 進入7月,在江平生物的子公司西藏江平公司的草莓園里,長滿了紅艷的果實。“這是我們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里種植的‘閩礱紅’草莓,在當地已開始銷售,本月底還將‘飛’到福州、廈門,進入大型商超。”吳凱說。 2018年,江平生物在西藏山南地區建設了西藏江平現代農業產業園,并與中國農業大學、山南市扎囊縣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扎囊縣教授工作站”,為當地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提供技術支撐與指導。 “西藏的土壤肥力不足,如何克服高原環境種出美味的草莓,確實不是一項簡單工程。氣候環境、土壤狀況、水肥條件等因素,都是挑戰。”吳凱說,為此,西藏江平公司的技術團隊引進了比利時的農業專家和多項國內外技術,采用江平生物草莓專用栽培基質,對智能溫室、水肥一體化設施,都根據當地環境進行了特殊調整。在專業化、精細化的種植和管理技術下,草莓逐漸獲得了高質高產,高原玫瑰花、經濟果蔬、草場改良等項目也逐一實現。 從上游的有機固廢處理開始,江平生物的產業鏈逐漸延伸到了中游的有機肥、生物菌劑、生物基質制造,再到下游的土壤改良、環境修復、現代農業等應用。 “隨著國家減化肥、減農藥、增效益‘兩減一增’的推廣,有機肥、功能性基質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公司2019年營業額1.2億元,其中有60%-70%來自有機肥銷售。但在經營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農戶習慣了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對功能性基質的使用、精準施用水肥等現代農業的生產方法并不了解。”吳凱說,為此,江平生物在荷蘭成立了分公司,學習歐洲精耕細作、科學指導的農業模式,在生產中積累了各種農業參數;建立了專業服務團隊,根據農戶的情況,教授使用基質、有機肥、菌種和種植方法,并開始了現代農業示范實驗,“見證并參與農業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